@皇城根下刀筆吏:#三婚彩禮 40 萬元村民認為一點不夸張 ## 縣城結婚壓力大嫁妝多由男方出# 這兩個熱搜,可以結合起來一起看。
我覺得中國的互聯網輿論,主要被掌握在一二三線城市的知識分子手中,反映的是一二三線城市中產的聲音和訴求。平時網上傳出的抗拒婚姻的聲音,主要反映的是這些受眾的聲音,而不是十八線小縣城以及農村群體的聲音。
對于十八線小縣城和農村群體來說,結婚是一件一定肯定以及必定要做的事情。誰要是到了年紀不結婚,在別人眼里就是怪胎。誰要是結了婚之后沒孩子,在別人眼里就是身體有問題。誰要是有不婚不育的想法,不是對不對的問題,而是大逆不道,會有一堆人圍上來罵你。
不是圍上來給你做思想工作,而是罵你,各種指責你,說你怎么能這么想呢,是不是腦子壞了云云。
如果你孤身單體生活在農村,根本頂不住這種世俗的壓力。
對于這些群體的人來講,結婚是一件可以不計成本必須要完成的事情。
但現在的問題是,隨著交通的發達、資訊的暢通,很多農村年輕女性都走了。幾乎沒有誰愿意一輩子住在農村,或者讓自己的后代生在農村。這些農村年輕女性大批量的離開農村,哪怕沒上過什么學的,也都離開了農村,導致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的小縣城,幾乎一女難求。
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調,以及底層男性家庭對結婚的無比執著,導致一些無法在大城市生根發芽的底層男性,回鄉時不得不面臨結婚所需支付的超高對價。
彩禮金額的高低,本質上是由所在地婚戀市場供需關系決定的。
當供給遠遠小于需求時,彩禮價格將會直接上漲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地步。但即便如此,如果仍然無法達成供給和需求的平衡,則最終的博弈結果是,連嫁妝都得由男方來出。
反觀城市,則是另外一個景象。
我以前跟一個搞相親業務的人聊過,他在北京搞過很多次相親活動,幾乎每場相親活動,都是女多男少。假設限定 100 個人報名,最后的報名結果往往是,女性可能有 70 個,男性可能只有 30 個。有時這個比例,可能更加不協調。
作為活動的組織方,他們對此司空見慣,所以經常會壓著女性的名額,然后到處去搜羅一些男性適齡單身青年來參加。
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,也是女性。
有些女性求偶者,可能會支付高達幾十萬的費用,目的只是為了讓他們幫助尋找一些高凈值男性對象。我理解站在這些女性的角度來講,相親費用屬于一項投資。投出去幾十萬后,萬一找到一個高凈值對象,則就賺了。
但對于男性來講,一般頂多愿意支付幾千元。愿意支付的最高心理價位,可能就一萬元。再高的話,可能會嚇退 90% 以上的男性。因為對于男性來講,他們不是為了尋找高凈值對象,支付的費用沒有投資性質,而只是為了找一個合適的對象。
幾千元或上萬元的費用,屬于中介費。從中介費的性質角度來講,大概也就是幾千元或上萬元。再高的話,男性用戶會感覺不值當。
按我的了解和觀察,中國目前的婚戀市場,出現了明顯的兩級分化。一邊是頭部區域的女多男少,另一邊是下沉區域的男多女少。一邊是頭部區域的不婚趨勢,另一邊是下沉區域的誓死結婚傳統。一邊是頭部男性的多偶趨勢,另一邊是下沉男性的無偶趨勢。
彩禮金額的高低,只是不同男女對象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博弈結果。
對于頭部男性來講,根本不需要給彩禮,因為彩禮只是顯性博弈金額,而頭部男性可以給更多的隱性利益。比如,假設某個女的搭上了某個上市公司老總,人家隨便給她投個項目,可能幾百萬就到手了。
這比單純的給彩禮,好看多了,而且合情合理合法,且具有商業附加價值。彩禮只是一筆錢,給完就沒了。而商業附加價值,有時具有潛在連續性和增長性。萬一搭上了資源,走對了路子,沒準還能實現商業成功。
從彩禮、男女求偶這些現象,也可以看到人類演化的大致過程。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是,強者有生存權、繁衍權,而弱者沒有。我們這些敲鍵盤、刷手機的人,都是強者的后代,而不是弱者的后代。
弱者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演化過程中,被一次次的消滅,歸于消失。
這個世界本無公平。最大的公平便是,在弱肉強食、適者生存的規則下,每個人都是平等的。
